電子元器件產業作為電子信息制造業的基礎產業,其自身市場的開放及格局形成與國內電子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有著密切關聯,目前在不斷增長的新電子產品市場需求、全球電子產品制造業向中國轉移、***加速國產品牌替代等內外多重作用下,國內電子元器件分銷行業會長期處在活躍期,與此同時,在市場已出現的境內外電子分銷商共存競爭格局中,也誕生了一批具有新商業模式的電子元器件分銷企業,并受到了***青睞。
數商云總結得出2018年,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1%,快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速6.9個百分點,繼續保持自2010年來電子信息制造業領先于全國工業的態勢。
另外,在2018年電子信息制造業主要四個細分領域(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元件及電子專用材料制造業、電子器件制造業、計算機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速中,電子器件以14.5%的增速穩居前列,電子元件及電子專用材料制造業以13.2%的增速,與通信設備制造業13.8%相差不大,并遠高于計算機制造業的9.5%。從投資增勢來看,2016年—2017年電子器件、電子元件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在前列。
電子元器件是電子元件和電子器件的總稱。元件和器件的區分在于是否能產生對電壓和電流的控制變換作用,一般來講,元件不會對電壓、電流產生控制變換作用,所以又稱無源器件,相對而言,器件稱之為有源器件,但隨著新材料和新技術在電子制造業上的更新應用,二者界限也在模糊,另外筆者在上篇《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情況》中所提到的可以等同半導體行業的集成電路,正是用一定工藝將電子元件與電子器件連接在同一產品中,形成各種功能的整體。所以整體來看,我們對電子元器件分銷行業的研究往往偏向兩者一并考察,暫不做細分品類的研究。
另外,在系統梳理電子元器件分銷行業的發展概況之前,先說明電子元器件分銷商的身份問題。
如果從商品流通的供應鏈角度看,分銷商的存在,特別是對于一些層級分銷商來講,無疑是增加了產品從出廠到使用者距離,增加了產品的流通成本,但是在元器件分銷行業,可以說分銷商的存在不但降低了產品違背市場的風險度,更好的將使用者的偏好(市場靈敏)反饋給上游芯片設計/制造商,還能幫助供應商開拓新領域,并充當供應商的技術顧問和方案提供者,除此之外,可為耗資巨大的元器件上下游行業/從業者提供資金支持。如果我們以國內一級市場中部分電子元器件B2B企業為例,進行功能羅列,發現這批具有流通/分銷性質的“中間商”提供給客戶與供應商的不僅僅是產品尋源與連接,更包括了一系列增值服務:BOM成本分析、技術支持、物流服務、替代短缺元器件尋找服務、借展出海服務等等。
回顧國內電子元器件分銷市場的發展歷程,可以從上世紀80年代進行考察直到本世紀初,期間經歷了“計劃體制到市場開放”、“行業規整到正規渠道”、“流通售賣到增值服務”等不同方向的豐富發展,形成了目前我國電子元器件分銷市場正處在充分競爭并相當活躍的時期。
“計劃”時代(1985-1992)年的結束:統購包銷與柜臺零售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仍在以計劃經濟體制為主的時代,當時電子制造業企業采購所需電子元器件商品時需向電子工業部匯報,并由電子工業部統一調撥分配,針對企業所需的進口半導體產品需采用核準制,先有***機電審查辦公室下達批文,然后由中國電子器件進出口公司(CEAC)統一進口。
這種計劃分配方式會產生一定的產品需求對接滯后性,是嚴重不符合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需求,為解決這一問題,當時中國電子器材公司推出“全國訂貨會”,類似大分銷商負責所有電子元器件及產品的收購與銷售。
以上就是我國電子元器件最初的分銷形態——統購包銷。
進入***期后,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電子產業開始起步,特別是在1988年,以賽格電子配套市場成立為標志,中國開始有一批電子產品集散地交易市場的出現,開始吸引了各類電子產品商戶的入住,柜臺零售的形式開始出現。
至此,也標志著我國電子元器件分銷行業開始從國家計劃走向了市場化。
有相關資料記載,這個時期開始有分銷商進入中國市場,比如1983年在香港成立的元器件分銷商棋港電子開始與大陸有業務往來,以及1988年進入中國市場的七喜聯業等。
“市場”時代(1993-1996年)的開始:渠道分銷商呈現多樣化
南巡講話后,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元器件分銷市場同樣受到了市場化變革的洗禮。特別是在1993年幾股不同角色的渠道分銷商在國內市場出現,燃起了電子元器件分銷業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星星之火。
按來源地域看,1993年國際分銷商艾睿電子通過收購components Agent進入中國市場,此后安富利、科匯等國際分銷商也相繼進入,另外,本土分銷商深圳世強電訊、高奇晶圓注冊成立,武漢力源通過代理海外半導體產品進入分銷領域,與此同時,香港分銷商、***分銷商這一時期也相繼進入大陸市場。
除了上述這種來源地不同的各類分銷商存在,在計劃時代就存在中電器材仍然是電子產品主要的銷售渠道,但不管怎樣,那時供不應求的市場局面,再加上元器件的高額利潤,造成了多樣化的分銷商渠道,而渠道中的灰色亂象也是叢生,有資料也稱之為這一時期為“正規渠道與非正規渠道共舞市場”。
“規范”時代(1997-2001年)的建立:產業鏈轉移,正規渠道形成
從產業鏈層面上講,98年之后,中國人口紅利吸引全球電子產業鏈開始向中國轉移,外加***從98年嚴厲打擊走私到2001年加入WTO期間,也逐步建立了一套規范管理的分銷制度,雙重原因吸引著外資分銷商、***分銷商相繼大量進入,本土分銷商也在不斷崛起,這一時期,初步形成了中國大陸市場上電子元器件分銷的四大陣營:香港、***、國際、本土,他們以正規渠道的身份開始對中國電子元器件分銷市場進行跑馬圈地。
“擴張”時代(2002-2005)的開啟:行業變得微利,增值服務開始成為重要考量要素,全面競爭開始
中國在加入WTO后,電子元器件分銷行業的秩序日漸規整。從2002年開始,上述四大陣營開始市場競爭,競爭導致了利潤下調,使大部分分銷商開始調整原有運營策略。這些調整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分銷商開始建立中國市場上的直營團隊,部分通過并購整合資源,獲得新市場;
另一方面,面對競爭激烈的分銷市場越來越多的分銷商開始提供增值服務,從供應鏈分銷商角色過渡到了價值鏈的承擔者。
2005年之后,國內電子元器件分銷行業競爭激烈,現已形成了穩定的境外分銷陣營和本土分銷陣營并存的格局,業務模式基本形成了“普通分銷”和“技術支持+分銷”的穩定方向。
目前來看,盡管元器件分銷市場已形成了穩定的境內外分銷商共存格局,但在一級市場中也誕生了一批以電子商務平臺為展示、交易的電子元器件B2B平臺,其中部分企業已受到了***青睞。
托比研究院統計,目前較為活躍的電子元器件B2B平臺有34家,這些企業的成立時間多集中在2008年之后,這些平臺總部所在地近65%比例位于深圳(22家),緊跟其后的是上海(6家)、北京(2家),另外其余個別城市,比如杭州、廈門、蘇州、武漢也有平臺出現。
另外在這34家企業中,已經有融資情況披露的企業共有10家,從輪次看,其中對半數量在B輪以后,有并購現象出現,從融資金額看,已披露的單筆融資(天使輪開始)都在500萬元以上,數額較大,另外在該領域關注較多的投資方有風投機構、國家基金、證券機構、元器件分銷上市公司。
其中B輪之前的獲投平臺有:立創商城、芯片超人、全球IC采購網、掃IC網、易容網,其中B輪之后(含B輪)獲投平臺有:云漢芯城、中電港、獵芯網、硬之城、易庫易(被收購),具體融資情況如下:
上述主要是針對這些電子元器件電商交易平臺進行了外圍梳理——成立時間、總部地址、融資情況,后期文章我們會對這類元器件B2B平臺已形成的商業模式進行對比。
-
電子商務
+關注
關注
3文章
287瀏覽量
25629 -
電子元器件
+關注
關注
133文章
3358瀏覽量
106210 -
電子行業網站
+關注
關注
0文章
3瀏覽量
524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