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大眾網)
隨著人工智能產業浪潮的興起,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讓智能機器逐漸實現從“認識物理世界”到“個性化場景落地”的轉變,市場認知也逐漸完善,更多產業對人工智能報以熱忱,在實體產業中,人工智能究竟能夠帶來多少價值,帶來哪些價值,制約其發揮作用、產生價值的要素又是什么,值得人們思索。過去人工智能技術驅動階段重在算法模型的研究,而如今人工智能產業更依賴商業場景洞察,“商業”已經成為人工智能發展到當前階段鮮明的主題詞。
在近期召開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社會公共安全博覽會上,曠視通過“算法引擎,持續驅動”、“行業場景,深度聚焦”以及“算力前置,云邊協同”三個展區向業界呈現了曠視城市級全棧解決方案的全貌,重磅推出整合公共安全、智慧交管、城市管理和智慧園區全局管理能力為一體的城市物聯網操作系統。
全新升級的曠視城市級全棧解決方案,致力于全線拉通從算法驅動到感知前置再到云邊協同的完整價值鏈閉環,是曠視原創算法能力、物聯網產品化能力、軟硬件一體化能力到生態成長能力的集中體現。依托于自研人工智能算法平臺Brain++,曠視匯集了一系列先進的算法模型并注入到城市物聯網操作系統算法倉,以便結合特定場景需求快速打磨輸出具有競爭力的工程化產品。
和傳統硬件制造廠商不同,曠視從一開始就從算法賦能的角度設計物聯網設備,用前置計算解決業務場景中存儲成本高、數據傳輸效率低、后端分析壓力大的問題,提升人工智能生態系統綜合服務能力。
百度建設智慧城市的邏輯在于打通智慧交通及智能家居環節;阿里的最大護城河在于生態能力,著重打造基于大數據與云計算的城市運算大腦和全面開放平臺;華為的優勢在于構建基礎設施,做智能時代的“黑土地”,它能同時提供云管端協同的新ICT產品與解決方案,實現云、物聯網、視頻、邊緣計算等技術與AI的協同;騰訊則是以互聯網思維為落腳點,以騰訊云的產品和能力為基礎,從政務民生、數字政務出發,擴展到城市治理、城市決策、產業互聯,重新定義未來城市的服務、空間場景。
首先,架設以感知終端為核心的物聯網設備,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形成數據的規模化效應,從而產生更大價值;其次通過平臺軟件獲得對物聯網設備的連接、控制、協調功能;接著憑借平臺軟件,開發可有效滿足終端用戶獨特需求的應用軟件,用科技手段簡化復雜的城市運行管理,最終完成智慧城市的頂層構建。通過視覺數據的高效與精確的分析,曠視的解決方案幫助改善城市資源規劃。
時過境遷,以國內全息AI技術為代表的WIMI微美云息團隊通過多年的技術研發,已經打造出第三代全息AI技術產品,其仿真度高達98%以上,用戶體驗可以用嘆為觀止來形容。全息虛擬舞臺和全息虛擬角色(全息內容IP)是虛擬現實產業中的核心產業之一,也是在國際上被證明為盈利最強的產業之一。微美云息在全息AI技術領域項目所研發的技術成果也是很讓人驚艷,其中超過4325個全息內容的儲備,行業涵蓋教育、體育演藝、游戲、影視等多個內容場景。相關專利295項,軟件著作76項,各項指標均是行業翹楚。
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其算法,要實現產品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產品化的過程中,創業者需要投入大量時間來研發和搭建AI算法支撐平臺。真正能贏得95%市場的全靠口碑,全靠扎實的技術功底,WIMI微美云息高仿真的體驗是AI拼接算法的關鍵。在內容制作方面,不同于小作坊間的隨意爛造,內容制作上采用向外3D拍攝和向內3D拍攝合成的方式,也就是VR小球多鏡頭攝像機拍攝加上我們全息AR大球向內拍攝。內360度加上外360度合成。制作出來的內容可以兼顧VR和AR都能使用。
在2019年,無論是機器學習還是深度學習,算法能力的增強都將進一步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的不斷突破。在許多生活消費場景中,人們對個性化體驗的需求不斷增加,個性化、場景化服務也將逐漸成為人工智能驅動創新的主要方向。硬件方面,國內阿里巴巴、華為、小米紛紛推出自己的AI芯片產品。與此同時,語音識別、生物識別、機器學習算法的發展也日趨成熟,人工智能將持續加大與行業的融合,找到更多的驅動創新方向。
(責任編輯:fqj)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536瀏覽量
270347 -
智能算法
+關注
關注
0文章
78瀏覽量
1196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