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爆料:華為在位于加拿大渥太華的研發中心中開始6G網絡的研究。5G未至,6G已經上路了。
談到6G,有的網友可能說:現在連5G還沒用上呢。研究6G是不是有點太早了?其實一點也不早,2018年3月9日工信部部長就表示中國已經著手研究6G技術。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通訊技術強國——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的研究機構都已經啟動了6G網絡的研究。
通訊技術標準的規劃和制定提前于實施和普及,既然5G已經即將進入到了商用領域,也就意味著各國對于5G的標準的制定和討論即將進入到尾聲。也就意味著6G網絡標準的起航。
6G網絡究竟比5G牛在哪里?
1、6G 將邁向“太赫茲”時代
“太赫茲”就是“THz”,一般指 300GHz 到 3000GHz 之間的頻段。這意味著6G無線波能承載更多的數據量——也就意味著6G網絡將有更快的網速。大家都可能聽說過5G網絡的理論下載帶寬為10Gbps,是4G網絡的一百倍。那么6G呢?6G的下載帶寬為1Tbps——是5G的一百倍,4G的一萬倍。
我們來舉個具體的例子,用5G網絡去下載一部高清大片大約需要1到2秒,這速度已經很快了。但到了6G網絡僅需要10毫秒,也就是0.01秒就可以完成下載。在這個速度下,你甚至都不需要倉庫硬盤了。因為從自家的硬盤中讀數據和從網上讀數據的速度其實沒有什么差別了。
5G和6G時代的下載速度已經顯得不重要了。甚至大家不需要下載這個概念了——既然網速這么快。影片和游戲的數據為什么還要放在本地盤中?放在云盤中其實就可以了!
不過“網速快”僅僅是6G最表面的特征。
2、真正“全球覆蓋”的網絡
以遠程醫療為例,有一個創業團隊想依托5G網絡開發一個“5G救護車”的項目。救護車通過5G網絡聯網,急救病人一上車就可以在醫生的遠程指導下開始各種檢查,遠程診斷,乃至遠程手術。這樣就可以為挽救患者生命爭取最多的時間。
但是如果這輛車開著開著沒有5G信號了怎么辦?或者患者處于偏遠地區,那個地區還沒有5G網絡覆蓋該怎么辦?5G網絡下的“遠程醫療”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些問題就需要在6G時代得到完善。
有專家提出:6G網絡是地面基站與衛星通信集成從而真正做到覆蓋全球。通過衛星實現全球無縫覆蓋。讓老少邊窮地區的患者也能享受到最好的醫療資源。
另外,通信技術迭代還遵循一個基本定律:信號的頻率越高、覆蓋范圍越小。5G網絡要實現3、4G 同樣的信號覆蓋范圍就需要建設更多的基站。不過,基站技術的進步可以彌補這一點弊病。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介紹:華為5G基站已經能做成了一個旅行箱大小,一個人就可以完成運輸和部署工作。這就相應減輕了需要密集部署實現信號覆蓋的壓力。
根據此規律,6G時代的信號覆蓋將需要更多的天線。但6G系統的天線將是納米天線,這些天線將廣泛的部署在各處。包括路邊、村莊、商城和機場。由于體積極小,所以6G時代的網絡覆蓋反而會比5G時代好很多。配合前面所說的衛星通信網絡,基本可以實現全球覆蓋“無死角”。
3、真正的“萬物互聯”
5G是“物聯網”的初始時期。雖然媒體們早早就提出了“萬物互聯”的概念。但5G技術所能提供的連接數大約是100萬個連接/平方公里——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這個量級的連接數還是不夠的。真正能做到將每一個燈泡和遙控汽車都連入互聯網,恐怕還要等網絡容量更大的6G推出才行。據稱:6G的容量將可達5G基站的1000倍。
以上的這些還只是科學家們提出的一些方案和設想——6G的真正標準還沒有被指定出來。但6G目的肯定是為優化和完善而來。所以5G的設計中目前出現的一些問題,6G時代肯定是要去補上的。
腦洞大開的7G網絡
說完了6G有些意猶未盡,讓我們再來展望一下7G。按照之前的理論,7G應該是一場新的革命。那么既然6G已經將人、物和計算機實現了連接。7G還將連接什么呢?
已經有專家提出,7G除了要將人、機、物三者緊密連接之外,還要連接第四種元素——人類的意識。其實人類存在的本質就是意識,將計算機和物與意識相連。以后或許真的可以做到“心想事成”——用意念購物,用意念做星際旅游,或者將一個虛擬空間的所有信息包括物品畫面、氣味、溫度、濕度、光線等信息都重現在你的眼前。所有的機器設備都將成為你的意念感知的延伸。
馬斯克的 Neuralink 公司今年推出了侵入式腦機,將電極植入人腦內,從而能夠讀取人類的信息指令。這種在現在看來有些讓人毛骨悚然的技術,在7G時代或將變成很成熟與平常。
當然了,6G、7G時代還處于開腦洞的階段。如果你不想去考慮這些事情,活在當下安安心心的先去享受5G技術的果實也挺好。這些燒腦的事情還是交給科學家們去規劃和實施就好了。
-
太赫茲
+關注
關注
10文章
338瀏覽量
29286 -
5G
+關注
關注
1356文章
48505瀏覽量
566024
原文標題:TVS、壓敏、放電管做雷擊哪個更好!
文章出處:【微信號:dianyuankaifa,微信公眾號:電源研發精英圈】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