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只有少數人接觸到比特幣,那時的開發者們把BTC的密鑰存在硬盤、USB、甚至隨手記在紙上,后來等數字資產逐漸成為主流時許多人才發現當初的比特幣早就無法找回,而追悔莫及,在美劇《The Big Bang Theory》中就有找回BTC的情節。
比特幣總量是 2100 萬枚,目前可流通量在 1720 多萬枚(假定沒有私鑰丟失),在這 1720 多萬枚比特幣中有多少已經消失在互聯網中?是否有可能量化歷史中比特幣真正的丟失數量呢? 本篇文章將通過區塊鏈交易記錄,地址和錢包數據來呈現那些丟失的比特幣數量,先來根據UTXO地址時間分布來觀察丟失的概況。
根據圖示中的UTXO地址時間分布,看起來有一部分最早挖出的比特幣已經丟失了,那么有沒有數據支持這種說法?而研究這些丟失的比特幣數據就好像從事地質研究,需要層層剖析才能透過細枝末節挖掘出真相來。
根據觀察,首先將比特幣的丟失分為兩個主要時間段:
1.早期系統性損失:一部分比特幣在中本聰本人和其他第一批礦工的比特幣早期開采后遺失。
2.增量損失:個人用戶在不同時間段內逐漸丟失比特幣
早期系統性損失
比特幣的最初早的挖礦時期,中本聰主要是單獨采礦,偶爾也會被Hal Finney等其他瘋狂的人加入。結果是極低的計算能力,直到2010年的第一天,中本聰和第一批礦工無法超過觸發向上難度調整所需的最小哈希值。塊之間的平均時間沒有達到10分鐘的目標。
盡管算力沒有達到預期,但是這段時間依然有很多區塊被開采出來。大約有占總數的23%左右的比特幣,在此階段被中本聰和第一代曠工產生出來。
就如同地球曾經經歷的泥炭紀一樣,2009-2011年也是比特幣的石炭紀時期,大量的比特幣被開采但未使用,積累在區塊鏈中,最終變得像是腐爛沉積在地下。但有趣的是,石炭紀的樹木成了煤炭能源如今還可以用于開采比特幣。
增量損失
2011年,比特幣發生了戲劇性事件——最初的UTXO迅速減少。 5年后的2016年,在這期間大于5年的比特幣資產相應減少,這表現為2016年大于5年的UTXO地址出現了拐點,人們可以看到2011年5年前比特幣發生巨大變化。
此圖表顯示持有大于5年比特幣變化的凈變化率(尾隨90天平均值)。2014年至2016年(以藍色突出顯示)我們看到了比特幣的“石炭紀時期”的影響,該時期發生在5年前,從2009年到2011年,比特幣不斷的丟失,而在2016年突然結束。超過5年的比特幣丟失逐漸放緩,是什么導致比特幣的石炭紀時代結束?
價值回歸
2011年6月,比特幣經歷了第一次重大漲勢。在短短幾個月內,比特幣的價格從不到1美元漲到了33美元的高峰。這為許多早期還能找回的礦工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價格突然上漲至33美元之前,比特幣礦工可能對他們所獲得的比特幣的安全性或安全性保持松懈。包含無數數字財富的丟失硬盤的悲慘故事主要發生在這個時期。之后,任何采礦BTC都認為:
1)BTC價值很高
2)它可能再次快速上漲
這個上漲過程,對采礦和保護比特幣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在每枚比特幣小于1美元,每日采礦收入每天只需幾千美元,每年可能達到約100萬美元 - 這個市場幾乎不足以支持單個小企業。然而,每天33美元/比特幣,每日采礦收入達到近25萬美元,創造了每年8000萬美元的收入。比特幣從最初的技術好奇心變成技術商品,比特幣礦業從業余愛好轉變為職業。
那么多少比特幣真的丟失了?
基于上面的分析可以根據數據做出相應猜測,使用UTXO地址時間分布的絕對版本會更容易:
在2017年的反彈期間,3-5年未使用的UTXO數量顯著縮小,但大于5年的幾乎沒有變化。這有力地表明,3-5歲年齡段的許多比特幣仍由持有者控制,但大多數5年以上比特幣都已經丟失了。數據中不難發現,這些活躍行為之間的界限發生在45到51個月之間。那么從UTXO地址時間分布來看的最終估計是300-380萬個比特幣已經丟失。
有沒有更準確的數量?
如果僅僅看UTXO活躍度去估計BTC損失多少時,是很難準確估計的,如果可以只用外部元數據標記和跟蹤單個UTXO,并且區分不同交易的背景:礦工,交易所等,Chainalysis在去年發表的文章中,他們使用這種方法得出結論——278-379百萬個比特幣已經丟失了。
Chainalysis 回答《財富》關于這項調查最令人吃驚的一點:“我們預想到了這個研究結果會讓很多人有截然不同的反應,但最有趣也是最讓我們吃驚的事,很多人并不知道比特幣丟失這個定義本身?!?/p>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