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MF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斯在金融時報上發(fā)表文章,認為數字貨幣以及所謂的“合成霸權貨幣”不能取代美元主導地位。
此前,IMF貨幣資金市場部主管托比亞斯·阿德里安(Tobias Adrian) 等人先后在IMF博客上發(fā)表了數篇有關央行數字貨幣和穩(wěn)定幣的文章,闡述了IMF對于穩(wěn)定幣的態(tài)度,并提出一個綜合型CBDC(sCBDC)的概念。
盡管其文章“所表達的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IMF的”,但文章作者的身份和影響力,必然在相當的程度上代表了IMF對于國際貨幣數字化趨勢的態(tài)度和對策設想,其所傳遞的信號內容值得解讀。
一、關注、參與各國央行數字貨幣(CBDC)決策是IMF的職責
托比亞斯·阿德里安等人認為,在多種CBDC存在的情況下,必然涉及到跨境支付問題,對國際貨幣體系帶來影響,而IMF的主要職責就是制定與監(jiān)督各成員國之間的匯率政策,維護國際間的匯率秩序,面對新的形勢,積極參與各國有關CBDC政策的討論、決策,是它應當承擔角色。
“在一個可能擁有多個CBDC的世界,會引發(fā)有關跨境支付和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問題,這正是IMF職責的核心。”(Tobias Adrian & Tommaso?Mancini-Griffoli, 2019)
二、推行CBDC有好處,但也有諸多風險
IMF官員承認推行CBDC將帶來減少現(xiàn)金運行成本、提高普惠金融程度、打破支付市場壟斷局面、增加市場競爭性以及應對私人加密貨幣影響等好處,但也強調了CBDC的發(fā)行有可能帶來以下風險:
阿德里安認為CBDC發(fā)行會帶來銀行非中介化的困擾,為應對存款搬家,銀行成本必然上升,或者提高存貸利率,有可能會流失更多客戶。危機時期CBDC的高信用性和流動性會加快銀行擠兌造成“失血”。CBDC需求增減直接影響央行資產負債表變動,為銀行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也會帶來政治干預的風險。而強勢貨幣國家的CBDC跨境支付有可能加劇高通脹國家的貨幣替代效應。此外在有關CBDC客戶溝通、構建前端錢包、挑選和維護技術、監(jiān)控交易、AML/CFT方面出現(xiàn)故障差錯,都有可能嚴重損害央行聲譽。這些挑戰(zhàn)有些可以通過設計加以彌補,IMF正在開展這方面的研究。
三、私人或央行數字貨幣(包括合成霸權貨幣)短期內不可能沖擊美元主導地位(美元的霸主地位暫時無人能夠挑戰(zhàn))
戈皮納斯認為,目前Facebook、Alipay或Wechat等大型科技公司發(fā)行的數字貨幣(或者說數字化的支付方式)具有一定支付優(yōu)勢,從國際監(jiān)管和司法角度考慮,與法定貨幣脫鉤的獨立記賬單位,對其發(fā)展前景并不看好。
而英格蘭銀行前任行長馬克·卡尼提出的“合成霸權貨幣”,戈皮納斯認為也同樣前景渺茫,不足以挑戰(zhàn)美元的主導地位:
“為了讓這種公共合成的替代方案發(fā)揮作用,作為其貨幣基礎的各國央行將不得不相互協(xié)作,以確保其穩(wěn)定性,并降低可感知的風險。但全球需求可能與國內的貨幣政策目標相沖突,這將大大降低主要國家貨幣參與的吸引力?!保℅ita Gopinath, 2020)
其實,想想作為歐元區(qū)19個國家的單一貨幣歐元,在各種發(fā)展狀態(tài)下的超級國家組織內實行一個沒有國家主權的單一貨幣制度,必然帶來與自身各種政策不協(xié)調的問題,英國的退歐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種貨幣聯(lián)盟產物的困境。
四、人民幣對美元主導地位影響尚小但未來可期
從IMF發(fā)布的2019年3季度報告看,盡管與2014年相比,美元作為外匯儲備占全球外匯儲備從66%下降到61.8%,但與位居第二的歐元(20%)和第三的日元(5.6%)仍一騎絕塵。而在全球支付結算市場中美元的占比也在40%多。此外,美元現(xiàn)鈔有2/3是分布的美國境外。
2014Q3-2019Q3美元與歐元等貨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占比
人民幣從2016年10月納入IMF特別提款權一攬子貨幣中,不再是IMF的COFER統(tǒng)計中“其他貨幣”類,正式成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先后超過瑞士法郎、澳大利亞元和加拿大元,到2019年3季度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占比已升至2.0%。
人民幣國際化的快速發(fā)展引起西方國家高度關注,馬克·卡尼在去年的一個講話中就說過:
“多極化的全球經濟最終需要一個新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全球儲備貨幣之間的過渡是罕見的,而這種互補性有助于鞏固主導貨幣的地位。最有可能獲得真正儲備貨幣地位的貨幣——人民幣,要準備好接過這一重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戈皮納斯認為,由于金融分裂、財政風險分擔不足以及歐元區(qū)治理框架建設進展緩慢,歐元對美元主導地位的沖擊影響充其量也只能說是溫和的。而中國近年來推出了各種政策推廣和流動性支持措施,包括與數十家外國央行建立廣泛的貨幣互換協(xié)議、指定包括美國在內的海外人民幣清算銀行,建立跨境人民幣支付的支付基礎設施,人民幣國際化發(fā)展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從制度保障、法治建設和投資者保護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未來“全球還將受益于一個更平衡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歐元和人民幣將發(fā)揮更大的作用?!?/p>
五、穩(wěn)定幣催生了綜合型CBDC的考慮
近年來出現(xiàn)了USDT等穩(wěn)定幣,F(xiàn)acebook推出的天秤幣也是一種穩(wěn)定幣,特點是中心化、私人發(fā)行、以傳統(tǒng)資產、加密資產或算法等作為擔保發(fā)行,其低成本、全球覆蓋、交易速度、開放式架構,為全球用戶跨境支付提供了新的選擇。目前USDT幣可以交易的法定貨幣4種,可以交易的其他加密貨幣396種,但IMF認為這種私人發(fā)行的加密貨幣,其他風險也是顯而易見的。
阿德里安在另外一篇博客“穩(wěn)定幣的興起”中談到穩(wěn)定幣的風險,有些與CBDC發(fā)行風險類似:銀行去中介化,科技巨頭對客戶數據的壟斷,對弱勢貨幣國家有可能形成新的“美元化”,幫助非法活動進行,鑄幣稅流失,發(fā)行抵押受銀行擠兌影響。
戈皮納斯承認現(xiàn)行國際貨幣體系下的跨境匯款的結算速度慢、成本高,給那些低收入者帶來沉重的負擔,確實需要改進。
阿德里安在“從穩(wěn)定幣到央行數字貨幣”(2019)一文中提出“綜合型CBDC”概念:
“綜合CBDC模型設想由私營企業(yè)向公眾發(fā)行數字貨幣(可以是賬戶式的,也可以是基于分布式賬戶的代幣)。這些公司負責做最擅長的事情:創(chuàng)新和與客戶溝通。央行要求數字貨幣有央行儲備完全支持,并監(jiān)督發(fā)幣機構,為該體系提供信任。這個方案體現(xiàn)了無論是私營企業(yè)還是中央銀行的優(yōu)勢,并在私營企業(yè)之間引入競爭,可以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數字貨幣和接口。同時也降低了央行的成本及風險?!?/p>
IMF研究人員都認為:實施綜合型CBDC的可能性,穩(wěn)定幣的風險及其給宏觀經濟的影響值得進一步研究。
責任編輯;zl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