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家存儲器基地主要承擔單位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長江存儲”)與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聯合承擔的3D NAND存儲器研發項目取得新進展。
2017-02-17 07:48:231529 5月26日,在“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表示,目前存在信息安全瓶頸,依賴于計算復雜度的經典加密算法,原則上都能被破解。量子通信是原則上無條件安全的通訊方式,目前已實現北京和維也納之間的洲際量子通信實驗,和德國、意大利、俄羅斯、新加坡等國的合作正在進行中。
2018-05-28 10:08:5321282 趙金生, 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理事長陳立泉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裕生院士,總裝備部防化研究院研究員衣寶廉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南策文院士,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教授
2019-02-15 21:12:45
招聘信息:客座學生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精密工程研究中心是香港中文大學精密工程研究所的同源機構,2006年成立。本中心致力于精密工程技術與應用的研究和開發,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精密制造與自動化技術
2017-06-16 10:00:16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配備多臺科研用磁共振掃描系統,包括3T西門子Prisma掃描系統和中國首臺7T西門子全身磁共振掃描系統,以及功能完備的電磁檢測和機械制造設備。目前正在聯合電工所、武漢物數所
2017-09-05 08:24:11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配備多臺科研用磁共振掃描系統,包括3T西門子Prisma掃描系統和中國首臺7T西門子全身磁共振掃描系統,以及功能完備的電磁檢測和機械制造設備。目前正在聯合電工所、武漢物
2017-07-18 10:25:08
2016年底,電子所共有在職職工1005人。在職職工中,專業技術人員81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防杰出人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新世紀百千萬人才、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五四獎等國家級人才20余人,國家
2017-12-18 17:27:09
納米發電機主要由中國學者開展研究,代表研究人員是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的王中林教授。納米發電機包括柔性壓電納米發電機(PENG)、柔性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及混合納米發電機等
2020-08-25 10:59:35
型賽事的主要推手。這一發展思路使得競賽始終與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緊密結合,也成為電子信息領域企業與高校連接的高價值產教融合橋梁,有效促進我國電子信息領域創新人才培養。競賽得到中國科學院吳德鑫院士、侯朝
2022-12-09 14:47:17
操作系統產業峰會 2022 于 12 月 28 日舉辦。截至目前,歐拉系累計裝機量超過 300 萬套, 中國服務器操作系統新增市場份額超過 25% 。會上,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聯合多家機構和廠商共同
2022-12-29 09:39:02
日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研究員領銜的勞特伯醫學成像研究中心在高分辨率超聲成像方向取得新進展,勞特伯醫學成像研究中心邱維寶博士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在高頻超聲換能器、超聲電子系統
2018-03-23 14:59:13
一些單位在SOI材料和SOI電路的研制上做過一些工作,但和國外仍有較大差距。在SOI材料方面開展研究工作的單位有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48所等,現在上海新傲
2011-07-06 14:11:29
的韋亞一研究員及其團隊具有多年的學術界及工業界的光刻技術經驗積累,并出版有多本專著,其中《計算光刻與版圖優化》一書更是列入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教學輔導書系列。本號獲授權將陸續介紹《集成電路先進光刻技術
2021-10-14 09:58:07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這項工作在TENG為微系統供電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展。首先,TENG通過能量管理模塊首次實現了穩壓輸出,可不受負載影響穩定連續的提供2.5V直流電壓,不僅
2021-09-10 06:04:14
曹俊誠 封松林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太赫茲(THz)[1.3]技術涉及電磁學、光電子學、半導體物理學、材料科學以及通信等多個學科。它在信息科學、生物學、醫學
2019-05-28 07:12:25
工作組) 組長、大連理工大學于曉洲教授在題為“微納衛星技術與 OpenHarmony 實時操作系統”的主題報告中宣布, OpenHarmony 操作系統已經成功應用于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電磁組裝試驗
2023-04-26 13:59:54
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據中國科學報訊,近日,受指紋能夠感知物體表面紋理的啟發,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張珽研究團隊在前期研究基礎上,采用內外兼具金字塔敏感微結構的柔性薄膜襯底及單壁
2018-09-21 11:53:21
簡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所)的前身是創建于1950年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73年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現有在編職工1145人,其中科技人員842人,研究生導師221人(其中兩院院士10人,博士生導師110人)。高能所在學研
2011-02-23 22:07:420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在22納米 CMOS關鍵技術先導研發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2-12-11 11:31:032772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3年1月19日揭曉
2013-01-20 15:23:201384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基于碳納米管的納米機電系統(NEMS)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2017-01-16 11:36:48924 在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半導體研究所集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相關課題組多年來致力于射頻諧振器件以及相關的測試表征系統的研制工作,在諧振器構型、微納加工工藝、器件測試方法研究和測試系統組建等方面
2017-12-10 11:09:01728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徐宗本在2018年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在農業、環保及工業領域的應用國家級高級研修班上對以上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2018-07-26 18:45:002141 面對5G無線通信技術的巨大風口,科技國家隊終于出手了。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今年該院將斥資3000萬元,用18個月的時間,部署面向新一代移動通信的5G芯片產業化項目,以建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5G芯片和網絡關鍵技術創新鏈。
2018-07-20 07:06:002009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物質計算科學研究室研究員曾雉課題組在薄膜太陽能電池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模擬計算,從理論上篩選出了Cu2ZnSnS4(CZTS)中阻礙電池效率
2018-05-30 09:32:003381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高鴻鈞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石墨烯及類石墨烯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制備、物性與應用基礎等方面開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居國際前沿的研究成果。
2018-12-11 14:48:292929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李樂樂課題組在DNA納米生物技術用于核酸遞送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8-12-29 11:18:174151 他是誰
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理事長、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
2019-03-01 15:06:31373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在佐治亞理工學院校董教授、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院士(通訊作者)指導下,課題組成員丁文伯博士、吳昌盛、訾云龍博士首次提出了“自供能無線光通信”的概念并完成了初步的原型系統實現。
2019-03-24 11:07:00568 中國院士分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最初設立于 1955 年,是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而中國工程院院士則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本次最終確定有
2019-05-05 15:05:3011269 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李樂樂課題組在 microRNA在體精準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9-05-05 15:30:182099 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發表題為“認識數字經濟”的講話
2019-05-13 17:06:152435 “在未來的若干年內,包括TFT- LCD、OLED、量子點等新型顯示將依然會并存,并不存在誰能完全取代誰的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鐘燦此前在接受新材料在線采訪時表示,可折疊是柔性顯示未來的發展方向。
2019-07-10 17:05:493963 近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智能微電網課題組在智能電網優化調度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智能電網匯刊》。
2019-10-17 11:12:26967 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日前稱,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聯合發起的新型智能化咽拭子采樣機器人系統研發完成,并在首期臨床試驗中實現對受試者的有效采樣且采樣力度均勻,取得階段性進展。
2020-03-10 09:07:051773 與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簡稱微電子所)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借助各自優勢,共同促進新一代無線通信器件研發及產業化,并建立聯合實驗室以推進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和信息交流等工作。 根據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已有項目合作的基礎上,
2020-07-06 11:45:20815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杰合作,研發
2020-09-10 10:05:142520 原文標題: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慶祝建所60周年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微納集成】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2020-09-25 09:48:171676 到達公司后,雒院士一行首先興致勃勃的參觀了華冠科技鋰電池設備裝配車間,華冠科技副總經理楊春超向前來考察的專家們介紹了現場正在裝調的部分設備功能、技術亮點及技術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
2020-10-21 14:03:251904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微納系統與仿生醫學研究中心吳天準課題組在快速化微液滴生成和高密度顆粒陣列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2020-10-21 17:05:301663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許昌)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揭牌成立,該聯合實驗室將致力于提升河南許昌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技術研發創新能力,推動黃河鯤鵬產業發展。 據悉,該聯合實驗室采取院地合作共建
2020-10-28 09:21:504207 本文經機器之心(微信公眾號:almosthuman2014)授權轉載,禁止二次轉載 選自Fueled by Coffee,作者:Takaya Saeki,編輯:Panda 前段時間,中國科學院大學
2020-11-02 11:49:011990 關于姚期智在2020年浦江創新論壇的演講,迄今為止只見到頭條推送的兩篇報道,即圖靈獎唯一華人得主PPT:人工智能四大挑戰,影響自動駕駛(簡稱四大挑戰)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人工智能存在三大技術瓶頸
2020-11-05 10:50:493296 作者簡介:李國杰,計算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計算機與控制學院院長。 本文摘自最新出版的《中國科技熱點述評2019
2020-11-19 10:18:381538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綠色印刷重點實驗室宋延林研究員課題組近年來致力于納米綠色印刷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在噴墨打印、墨滴控制和功能界面操控液滴行為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2020-12-02 10:23:201223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所長蔡林濤研究員、集成所徐天添副研究員、集成所吳新宇研究員等合作在微納生物機器人治療腫瘤方面取得新突破。 微納生物機器人是微納尺度的類生命機器人,具有自動化
2020-12-16 12:06:284317 從中國計算機學會獲悉,來自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提出圖神經網絡加速芯片設計“HyGCN”。 《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CCCF)近日刊發了中科院計算所特別研究助理嚴明玉、研究員范東睿以及
2020-12-18 16:09:342698 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共同攻關,在單個生物大分子的太赫茲超分辨光譜成像研究中取得進展。單個生物大分子的太赫茲探測有望揭示
2021-01-04 14:03:212290 、支持半導體所建設發展的各界人士致以新年的祝福和誠摯的問候! 2020年是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值得銘記的一年,這是一甲子的里程碑,也是開啟新征程的出發點。半導體所人用奮進書寫了時代擔當,我們向每一位奮斗的半導體所人致敬!
2021-01-08 13:44:532616 由于自由曲面技術各環節之間的相互關聯性,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空間光子信息新技術研究室自由曲面技術研究團隊,就自由曲面理論、設計、加工、檢測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突破了可見光波段自由曲面的多參量高效優化設計
2021-01-15 16:16:482125 過去的2020年,中國各領域的科學家勇攀科學高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出的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鮮出爐,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鴻鈞發布了這十大進展:嫦娥五號探測
2021-01-28 09:44:1510005 近日,中國科學院旗下《互聯網周刊》頒布的“2021人工智能客服平臺排行”中,快商通AI智能客服云平臺憑借著自身高創新能力及優異的產品交互技術,榮耀登榜! 人工智能的應用已從科幻走進現實,成為社會發展
2021-09-27 17:50:03879 。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董慧課題組、丁古巧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馬培翔副研究員以及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Hans-Joachim Krause教授共同在極低場磁共振系統(ULF NMR)中開發出檢測病毒和蛋白相互作用的磁性生物傳
2021-06-12 16:51:001922 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政府指導,MobTech數智科學院聯合上海市閔行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辦的“2021 DIC中國數據智能大會”將于12月10日在滬開啟,作為數據智能領域的年度
2021-12-06 15:42:541140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所在海洋防污損聚合物膜電位型傳感器研究中取得進展】 開展海洋環境要素及環境污染物長期原位監測,對于海洋生態環境評價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聚合物敏感膜電位型傳感器具有體積小
2022-10-25 20:24:22487 ?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開發用于檢測汗液代謝物的可穿戴金屬有機框架傳感器】 汗液中包含了很多人體健康信息,利用可穿戴式汗液傳感器可以從中收集各種生理數據用于監測人體健康。金屬有機框架
2022-10-30 13:11:49644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復旦大學教授褚君浩院士,作題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智能時代”的主題報告。 報告中,褚君浩院士多次強調掌握自主的傳感器技術對我國進行第四次
2022-11-29 01:15:581853 新一代航天器對宇航芯片的性能和抗輻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碳納米管器件的柵控效率高、驅動能力強,是后摩爾時代最具發展潛力的半導體技術之一,并具有較強的空間應用前景。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抗輻照器件
2022-12-02 16:49:282656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磁光力混合系統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的董春華教授研究組將光力微腔與磁振子微腔直接接觸,證明該混合系統支持磁子-聲子-光子的相干耦合,進而實現了可調諧的微波-光波轉換。
2022-12-19 11:30:41466 傳感新品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基于紙基傳感器的納米通道實現百草枯的檢測!】 紙基光學傳感器已成為一種很有前途的農藥檢測技術,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在實際的分析應用中,傳統的信號放大
2022-12-27 01:17:36421 傳感新品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打印技術制備高性能無鉛柔性壓電聲敏傳感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約 4.3 億人因耳蝸受損而遭受聽力損失,改善聽力主要靠人工耳蝸。然而,傳統的人
2023-01-09 12:51:21753 傳感新品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基于紙基傳感器的納米通道實現百草枯的檢測!】 紙基光學傳感器已成為一種很有前途的農藥檢測技術,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在實際的分析應用中,傳統的信號放大
2023-01-09 12:54:48402 傳感新品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在基于轉錄調控因子的生物傳感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天津工生所在基于轉錄調控因子的生物傳感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微生物育種技術正朝著自動化、標準化和系統
2023-01-14 01:18:27770 2月15日,中國科學院文獻中心主任劉細文一行蒞臨易華錄調研交流,中科院原文獻情報出版委員會副主任、青海省政府參事解源等相關領導陪同調研。易華錄黨委書記、董事長林擁軍,副總裁牛川,副總裁、總工程師趙陽
2023-02-18 09:30:53763 2月18日,科創中國數字經濟技術創新峰會在上海召開,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發表了主體演講,以下為演講內容:? 今天在科創中國數字經濟技術創新峰會上分享《智能時代背景下的數字經濟技術》。 ?第一個
2023-03-01 22:13:40352 傳感新品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在蜘蛛網啟發的高性能壓阻式氣流傳感器中取得進展】 壓阻式氣流傳感器因其制備簡單、信號易獲取和高靈敏響應性,引起了人們極大的研究興趣并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氣候預報
2023-03-14 19:16:11564 的回彈性、優異的粘度和高應變靈敏度的集成是導電水凝膠的巨大挑戰。本文,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官輪輝課題組在《J. Mater. Chem. A》期刊發表名為“Self-adhesive
2023-03-14 19:17:27992 推薦科學研究進展,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原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及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有關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和項目負責人等3000余位專家對30項候選科學進展進行
2023-03-28 15:47:21240 傳感新品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與西北大學:表面功能化光纖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與西北大學合作,在表面功能化光纖傳感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
2023-04-14 16:34:51806 為滿足集成電路中對納米結構器件的尺寸及質量的高性能要求,有效地解決表面等離子體光刻技術中存在的near-field OPE問題,中國科學院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教授韋亞一課題組通過對表面等離子體光刻特有的近場增強效應進行定量表征
2023-04-18 10:49:03473 ),肖書海(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曾紅葵(艾倫腦科學研究所),周敏(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科學院通過選舉成員來表彰科學成就,本年度新增選120名院士和23名外籍院士。至此,美國科學院在職院士總數達到2565人、外籍院士526人。
2023-06-05 09:56:00319 傳感新品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新型熒光傳感器陣列應用于淀粉樣蛋白聚集檢測】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徐兆超團隊和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劉曉剛教授團隊合作,發展了一種全分子
2023-05-05 16:42:54718 專家檔案 褚君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紅外與毫米波學報》主編,中科院學部主席團成員。褚君浩院士長期從事紅外光電子和半導體物理研究。獲得國家
2023-05-11 10:13:49267 5月20日,一個充滿愛意的日子,通友迎來了學術界重量級嘉賓——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北京大學校長、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王恩哥院士考察指導。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秘書長、尼軒電子董事長付瑩研究員,昆山工研院
2023-06-01 13:37:42390 傳感新品 【中國科學院:金屬所柔性應變傳感器的手勢識別應用研究取得進展】 基于手勢識別技術的可穿戴柔性電子設備在醫療健康、機器人技術、人機交互和人工智能等領域頗具應用前景。研制性能優異的柔性應變
2023-06-14 08:45:14554 6 月 11 日,以“開源賦能,普惠未來”為主題的 2023 開放原子全球開源峰會在北京盛大啟幕。在開幕式暨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作《當前熱點話題下對開源發展的三點認識》主旨報告。 梅宏圍繞
2023-06-15 09:16:05367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簡稱蘭州化物所)建成于1958年,由原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化學、分析化學、潤滑材料三個研究室遷至蘭州而成立,1962年6月啟用現名
2021-12-29 14:54:26385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原化工冶金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0月1日。建所之初,針對國家戰略需求,以化工原理和技術強化冶金過程,創立了高壓爐頂、高風溫、高鼓風濕度的“三高理論”,使鐵產量翻番;開拓
2022-01-06 11:36:42288 喜歡就關注我吧,訂閱更多最新消息聚勢謀遠,鏈創未來!由中國移動科協主辦、中移物聯網芯昇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2022年科技周暨擁抱RISC-V分論壇”于6月22日隆重召開。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所長
2022-06-23 14:15:29649 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為中國科學院直屬管理,由中國科學院與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事業單位。海西研究院以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為基礎和法人依托,下設物質結構研究中心、材料工程研究
2022-09-22 16:37:02454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納米機電諧振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郭國平、宋驤驤等人與蘇州大學JoelMoser教授及本源量子計算有限公司合作,實現了基于石墨烯的可滑動納米機電諧振器。相關研究成果近日以“Slidingnanomechanicalresonators”為題,發表于《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上。一個振動物體的振動性
2022-11-03 10:21:47408 中國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開創者和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科技部973項目“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技術”首席科學家郭光燦院士的新著《顛覆:迎接第二次量子革命》榮獲第十八屆文津圖書獎,名列科普類獲獎圖書
2023-05-09 15:51:45408 1.項目背景中國科學院稀土研究院(江西稀土研究院)隸屬中國科學院。作為中國國內唯一專注于稀土科技創新的國立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稀土研究院將面向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圍繞稀土綠色、高效、均衡
2023-06-14 09:11:47488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全名為中國科學院武漢科學中心,是中國在武漢市設立的一個重要科學研究機構。它隸屬于中國科學院,是一個以研究為主、兼有教育和人才培養職能的綜合性研究機構。武漢分院致力于開展基礎研究
2023-07-06 10:28:01234 ? 傳感新品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研發柔性水伏離子傳感器用于可穿戴電子】 由于構成水伏器件的功能化納米材料間缺乏有效的綁定機制,嚴重制約了蒸發驅動的水伏效應在可穿戴傳感電子領域的應用。在不犧牲
2023-08-10 17:12:38835 ? 傳感新品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制備出可穿戴柔性多孔汗液傳感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中心報道了基于核徑跡技術的可穿戴柔性多孔汗液傳感器。 監測人體物理和化學信號
2023-07-28 18:01:55466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在廢舊鈷酸鋰電池直接再生為電化學性能優異的正極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3-08-28 11:27:47168 戰略科技力量,入選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研究人員的最高榮譽。 據相關政策,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583人,中國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655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兩院院士增選工作指南中,傳感器
2023-09-04 16:05:171901 提出的CXT公式和吸收系數公式成為碲鎘汞材料器件設計的重要依據,至今仍是國際上判斷紅外探測器新材料、新結構的通用公式。?他就是紅外物理學家、半導體物理和器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褚君浩。
2023-09-25 09:05:54340 。 在133位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有10位從事傳感器及相關領域研究。 劉勝 劉勝院士是電子封裝科學與技術領域杰出專家,他長期從事集成電路、LED 和微傳感器封裝及可靠性理論和前沿技術研究,取得了系統的原創性研究成果。 鄭海榮 主要研究領域為醫學成像理
2023-11-24 09:24:57250 近期,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游經碧研究員帶領的團隊在p-i-n反型結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p型空穴傳輸層設計和可控生長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3-11-25 17:28:41333 ? ? ? 11月22日,2023年兩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揭曉,武漢地區新增5名院士。其中,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劉勝教授成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武漢大學官網顯示,劉勝為武漢大學
2023-12-12 17:33:48292 近日中科院科技創新投資產業聯盟2023年會上,中科院科技創新投資產業聯盟發布中國科學院科創企業先鋒榜單,中科億海微電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簡稱中科億海微)位列“優秀科創企業”TOP10。榜單簡介
2023-12-14 08:11:40274 新聞來源:中科院科技創新投資產業聯盟在12月8日舉辦的中科院科技創新投資產業聯盟2023年會上,中科院科技創新投資產業聯盟發布中國科學院科創企業先鋒榜單,30強科創先鋒企業出爐。榜單由中國科學院控股
2023-12-15 08:03:28824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強激光材料重點實驗室合作,在中紅外超快激光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Terawatt-level 2.4-
2023-12-15 10:53:58301 存儲容量是普通光盤上萬倍、普通硬盤上百倍的“超級光盤”,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誕生。
2024-02-25 10:16:39520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異質集成XOI團隊,在通訊波段硅基磷化銦異質集成激光器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2024-03-15 09:44:48144 近日(3月12日),歐洲自然科學院正式公布新增院士名單,九三中央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北京理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武漢大學及北京郵電等大學兼職教授 郭源生增選
2024-03-21 17:31:50140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