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充接口無疑是當前技術的亮點,除了高通、聯發科,模擬IC大廠也在爭搶快充大餅;在人工智能服務器領域,英特爾Xeon芯片掌握全球97%份額;可穿戴設備知名廠商Fitbit發布兩款全新腕帶產品——Flex 2及Charge 2;在VR領域,谷歌是否占得先機?今日凌晨,蘋果發布邀請函,備受期待的iPhone7即將發布。
早報時間
1、高通/聯發科等搶食快充大餅
相較于高通(Qualcomm)的Quick charge及聯發科的Pump Express快充介面,其實已辛苦耕耘3~4年時間,規格也已進入3.0版的情形,蘋果(Apple)及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等品牌大廠,則是拖到2016年才力拱自家快充規格。
其中,三星的 Adaptive Fast Charger接口,及iPhone 7(暫名)預計支援的快充接口,配合USB Type-C接口所擁有的PD功能,讓全球快充芯片市場商機的再次爆發,將輻射至所有移動裝置、消費性電子產品及PC、NB市場。然而這一次,全球品牌大 廠將自己作莊,計劃飽食快充市場大餅。
國外模擬IC大廠指出,全球一線品牌大廠已開始針對旗下手 機、平板、穿戴裝置、甚至是PC及NB產品等各自專屬的電源供應器,提出最新的一統規格解決方案。希望電源供應器可以提供超高電流的設計,配合最新的 GaN芯片技術,來滿足消費者希望終端電源管理器可以一對多的使用體驗。
其中,三星最新的 Adaptive Fast Charger接口就是往這個方向在布局,iPhone 7在同樣導入最新的快充接口后,未來自有的快充規格也將呼之欲出。若再加入其他日系、韓系及大陸品牌業者,勢必也會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快充規格先前 主要由高通、聯發科等國內、外手機芯片大廠所率先發動的更新大戰,將開始改由全球品牌大廠所接手。
在各家快充規格及接口勢必要有所差異化,并同時又得比拚充電效率下,仍追求輕、薄、短、小設計的電源供應器,在必需加裝快充規格,又必需符合各品牌大廠的快充接口下,勢必讓全球快充芯片商機出現新一波的井噴走勢。
國內、外模擬IC供應商包括德儀(TI)、恩智浦(NXP)、Dialog、立锜、致新、通嘉及昂寶,其實都已站在公司業績成長走勢快增的最新起跑點上。
臺系IC設計業者指出,全球品牌大廠力推自家快速充電規格的動作,雖然看似趕流行,但其實從蘋果與三星還另外留下一統電源供應器規格及快充接口的伏筆,打算玩得更大的企圖心,將是全球快充芯片及電源管理IC市場商機的最大喜訊。
而從終端消費性電子產品,一路到專屬的電源供應器都必需同時升級快充規格,及可望引發的換機需求量,都讓國內、外模擬IC供應商不敢忽視此龐大商機,正積極卡位當中。
2、英特爾Xeon芯片掌握全球AI服務器97%份額
全球人工智能(AI)熱潮興起,面對潛在龐大應用芯片商機,芯片制造商早已摩拳擦掌搶進,帶動競爭日趨激烈,此前NVIDIA即表示,借由其GP-GPU運算倡議在數據中心市場取得很大進展,當前采用GPU芯片處理深度學習(DL)神經網路這類AI應用已成主流,
據Venture Beat網站報導,對此英特爾(Intel)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團隊總經理暨企業副總裁Jason Waxman發文反擊,稱Xeon芯片才是全球AI服務器市場的絕對領導性產品。
Waxman指出,Xeon芯片在全球AI服務器市場占有主導地位,并占有全球支援AI應用服務器芯片市場超過97%市占率,但只有不到3%的AI服務器設備是采用GPU,即使一直以來外界有許多在談論GPU對機器學習(ML)的價值。等于對NVIDIA的說法做出回擊。
Waxman表示,業界需要突破可擴展及開放的運算能力,以促進廣泛的開發者社群創新。英特爾在開發者論壇(IDF)上,也說明如何推出AI產業領先平臺的計劃。
英 特爾此前曾透露,其代號“Knights Mill”的下一代Xeon Phi處理器將在2017年發表,并鎖定在AI領域。英特爾指出Xeon Phi處理器的運算能力將優于目前市場上的GPU芯片,稱Xeon Phi訓練速度較GPU快上2.3倍,對此NVIDIA曾撰文反駁英特爾,讓雙方的隔空駁火愈演愈烈。
此前英特爾以逾3.5億美元收購Nervana Systems,借以強化自有AI技術。可見隨著芯片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業者們用于強化自有技術優勢的途徑也愈來愈多。
可穿戴
Fitbit發布兩款全新腕帶產品——Flex 2及Charge 2
日前,Fitbit發布了兩款全新健身追蹤器腕帶產品——Flex 2以及Charge 2,公司采取了漸進式更新的思路,使得兩者與目前市面上其他Fitbit產品存在一定的差異化特征。
總的來說,這款售價為99美元(約合人民幣661元)的Flex 2與前代產品并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對于一些用戶來說,Fitbit這一品牌本身就值得信賴。
Fitbit目前在售的產品有7款,像Flex 2這樣的產品是針對日常健身追蹤設計的,運動量更大的用戶可以考慮像Charge 2或者Blaze之類的產品,需要更強性能以及配備GPS模塊的用戶可以考慮Surge。
Flex 2特別適合兩種類型的用戶考慮,一種就是希望產品具備簡單、低調以及防水特點的用戶,而另一類的用戶本身已經佩戴了性能強大的追蹤器,只是想要另一款產品能夠針對日常的步數及睡眠情況進行補充記錄。Fitbit的應用目前可以支持多款設備,因此足以迎合上述用戶的需要。
值得指出的是,Charge 2提供的心率傳感器與公司旗下其他產品所采用的完全一樣,基于Fitbit獨有的PurePulse技術。雖然光學心率傳感器在穩定環境中應用已可提供足以用于參考的讀數,但一些用戶聲稱該產品未能提供精確的心率追蹤,尤其是在高強度運動的情況下,還為此發起了針對Fitbit的集體訴訟。
此外,Fitbit還推出了全新鍍金版本的Alta,售價為149.95美元(約合人民幣1002元),另外還有更多來自設計師的款型可選。Blaze 的軟件也得到了更新,其不但包括了“起身提醒”,還可以顯示來自第三方應用的通知,例如Gmail、Instagram以及Snapchat。
VR/AR
VR虛擬實境領域 谷歌占得先機?
8月30日消息,國外媒體撰文展望了VR技術有望催生的虛擬實境(Metaverse)。文章指出,這種虛擬實境類似于當前的萬維網,人人都能創建自己的虛擬空間,也能自由出入他人的虛擬空間。對于目前VR領域的幾大企業,谷歌具備了最早實現虛擬實境的各種條件。而微軟、索尼、Facebook、Oculus等公司推出的VR平臺大多都是具有局限性的封閉生態系統,從各方面來看,他們不太可能引領VR發展到虛擬實境的階段。
將來VR領域很可能會實現虛擬實境。這是一種開源的、點對點的虛擬空間,所有人都可以打造一個虛擬實境,大家也能夠自由進出他人的虛擬實境。未來的虛擬實境是完全分散的,沒有哪家公司控制一切,這類似于如今萬維網的運作方式。
我們創立一個網站,并不會影響其他網站的運行。我們可允許世界各地的人訪問這個網站,或者限制它的訪問權限,例如,只允許自己、學生或員工訪問。這個網站可以在自家的電腦、公司服務器或云服務器上運行。或許,未來的虛擬實境也將擁有這些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虛擬實境這一技術完全由一家獨大的公司(如Facebook、微軟或蘋果)掌控,未必是好事。
智能硬件
蘋果發出邀請函 iPhone7消息藏在其中?
北京時間 8 月 30 日凌晨,蘋果正式向媒體發出邀請函,信函上的字體簡潔明了:See you on the 7th。正如此前大多數人所猜測的那樣,蘋果將于 9 月 7 日舉行新品發布會,iPhone 7 以及第二代 Apple Watch 預計會成為這場發布會的兩大主角。
蘋果在邀請函上強調的數字“7”,很有可能意味著今年的新一代 iPhone 就叫 iPhone 7,而不是此前曾一度引起熱烈討論的 iPhone 6SE。雖然我們到現在才看到官方邀請函,但 iPhone 7 的真身也許我們早就已經見過了。過去一段時間,與 iPhone 7 相關的諜照持續在互聯網上曝光,至少從外形角度來看,蘋果的新機已經沒有多少秘密。
如果不出意外,iPhone 7 將會采用與 iPhone 6s/6 相似的外形設計,不過機身背后的三段式天線設計會消失不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蘋果將天線的位置移到了機身上下部的圓角邊。另外還有一點外形小變動就是,5.5 英寸的 iPhone 7 Plus 將會配備雙攝像頭系統,這是除了尺寸之外 iPhone 7 和 iPhone 7 Plus 在外形上的最大差別。至于曾一度出現在某張諜照里的 Smart Connector,如今還沒有更多的信息來證實這一點。
蘋果今年可能會拉開 iPhone 7 Plus 和 iPhone 7 之間的差異,尤其是在內部方面。據了解,iPhone 7 Plus 預計會采用 3GB 的運行內存,而 iPhone 7 仍保持在 2GB 的水準。在此之前 iPhone 6s 和 iPhone 6s Plus 只存在有無光學防抖功能之差。早前《華爾街日報》已經證實過,今年 iPhone 7 的起始容量將變成 32GB,而且最大容量將擴大至 256GB。
從曝光的諜照來看,iPhone 7 很有可能會增加兩種新配色,一種是深藍色,另外一種是深空黑,不知道這份邀請函有沒有暗示?
關于第二代 Apple Watch,我們現在知道的消息還比較有限。根據近段時間的傳聞,預計 Apple Watch 2 會配備全球定位系統(GPS)功能,同時續航能力也會有進一步提升。雖然此前曾有不少消息稱 Apple Watch 2 將搭載可以獨立上網的數據蜂窩芯片,不過這一說法已于前幾天被反駁。至于 Mac,此前的消息基本上都沒有提到這條產品線會在 9 月份的發布會上獲得更新。
早報由Digitimes、騰訊數碼、VR進化論、威鋒網綜合報道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