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用萬用表的時候,突然很奇怪,為什么過了一段時間不使用后它就“自我了結”了呢?怎么實現的呢?實驗室的福祿克表,蠻貴,不敢擅自拆開,所以就網上查詢資料,呵呵,這一查,好玩了。發現了各種軟關機電路,就是單片機工作一會后,自動關機了。好靈性和智能哦。
先解決萬用表的問題——自動關機電路如下圖所示:
聲明下哦:電路出自于網上,不是我自己弄出來的。
來,細細分析下: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實現設備的開關機,而比較常用的方法有硬件開關的開關機和純粹的軟件開關機。硬件開關機一般都是用撥碼式的硬件開關實現,缺點是占用空間比較大,外觀不美觀。而單純的軟件開關無法實現真正的關機,只是單片機進入睡眠或者休眠狀態,存在耗電等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有時候我們不得不進行軟硬件結合,實現一鍵開關機。一鍵開關機其原理簡單,具體原理圖如下:
具體的工作原理如下:
?
按下按鍵開關K1時,Q3導通,產生低電平,導致Q1也導通,通過電源接口或者電池為DC2DC供電,單片機及其負載可以正常工作,同時單片機讀取按鍵斷開電平,知道按鍵按下,為PWR_IO產生一個高電平,為按鍵釋放后Q3的基極提供持續的高電平,不讓電源由于按鍵的釋放而斷開。再次按下K1時,單片機讀取到Q2導通,KEY_IO為低電平,知道有按鍵按下,為此,單片機在PWR_IO端口產生一個低電平,在按鍵釋放后,Q3截止,導致Q1截止,電池或者電源接口無法為DC2DC供電,實現關機的作用。
其實說白了就是——比較器+ RC定時+三極管開關
其工作過程是:當把開關S1置于“關”時9V電池對電容C1充電。使得C1兩端的電壓等于電池電壓。當把S1置于“開”時,電容C1接至運放的同相輸入端(A),同時也通過R1放電。R2和R5分壓得到約1.5V的電壓加至運放的反相輸入端(B),剛開機時電壓A》B,運放輸出高電平。這說使用Q1和Q2都導通,通過Q2的集電極輸出9V電壓。萬用極工作。
隨著C1的不斷放電,A的電壓不斷下降,當A端電壓小于B端電壓時,運放輸出低電平,Q2輸出低電平,然后萬用表就自動關機了……是吧
至于定時的時間,就取決于R1和C1了。其關系為:t=-ln(A/U)RC,其電U為電容的初始電壓,A為終止電壓。以上電路的值約為14分鐘,當把電容換成100uF時約為半小時。
嗯,看完萬用表自我了結電路后,來,再看看那些好玩的軟關機電路(都來源于萬能的網絡,分析過,原理上都可行的),且看他們又是如何“自殺”的?
這個電路稍顯復雜,但是原理還是一樣的簡單,就是電子開關的關斷而已。
這個電路就是用MOS管來代替三極管而已,原理一樣。不過更精簡了。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