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校準之前,先介紹一下網絡分析儀的“系統誤差模型”。如果你去看各種論文或書籍,都喜歡給你下面這張圖,然后列一大堆公式,先把你搞暈,這個是傳統的10項誤差模型。也有文獻叫12項誤差模型,包含了2個isolation誤差項,但是現代網分基本做得很好了,這個項可以忽略,故大部分都講10項誤差模型。
我們這是碎片時間閱讀材料,就不講這些復雜的方程組了!
我們就來看看下圖的簡化結構和誤差模型吧,我們以測S21為例,實際測的是b2和a1的功率比b2-a1(為了方便,這里功率統一采用對數單位dBm),但是在圖中可以看到,b2和a1是不能直接測到的,必須通過功分器在1端口的參考接收機通道測出a1’,然后在2端口的測量接收機通道測出b2’,因此(b2’-a1’)和(b2-a1)之間的差值,我們就定義為系統誤差。
所謂校準,就是測量一組已知器件(即校準件或稱標準件),根據儀器接收機實際測試的結果和已知校準件的特性比較,聯列方程組,解出上述的誤差項eij,從而為后續的測量提供修正。
這里需要對校準件做進一步說明,在同軸系統中,校準件通常是開路、短路、匹配和直通,但是由于現實中無法實現理想的開路、短路、匹配和直通,因此需要正確的標定校準件的“特征數據(characteristicdata)”,例如開路應該表征為一個寄生電容和一段傳輸線;短路表征為寄生電感和一段傳輸線,匹配一般表征為一個理想50歐姆,現代網絡分析儀也可以對匹配的不理想性進行表征。如下圖所示。
一般在校準件的附帶的存儲設備里面,都以文件形式定義,現在高端的校準件一般都會配備一個優盤,里面存著這套校準件的特征數據(一般每套校準件都有自己的***),嚴格講每套校準件要和自己配套的特征數據配合使用。對于低頻的同軸校準件,其差異性不是很大,所以大部分商用網絡分析儀都內置了常見型號的校準件“特征數據”的典型值(typical)。
對于直通校準件,必須精確的表征(或者說“告訴”網絡分析儀)其插損和電長度,嚴格來講還需要知道其S11和S22,但是目前網絡分析的模型都是把直通當一個理想50歐姆的有損傳輸線來處理的。
現代網絡分析儀普遍采用了2N接收機架構,例如2端口網絡分析儀的接收機數目為4,即每個端口都有自己的參考接收機和測量接收機,因此共有7個獨立的誤差項(即7個未知數),這樣就不需要預先知道Thru校準件的參數了,只要保證Thru校準件互易(Reciprocal),只需列7個方程就能把校準完成。并且同時可以精確的測試出Thru校準件的插損和電長度。
基本上所有網絡分析儀都支持傳統的TOSM(有些廠商叫作SOLT-Short Open LoadThrough),使用這種方法的前提是----必須正確的定義Through的特征特征參數,就是說校準件的參數文件中必須包含Through的參數,而且必須要使用這個特定的Through,不能用別的Through或者轉接頭代替。
TOSM校準之后,直接測量Through的結果就是校準件模型中對應的“特征數據”(即優盤里存儲的數據),有一定的插損和相位。這一點是需要注意的,很多使用者一直有一個認識的誤區,認為這時候的插損應該是0,相位也是0,這是不正確的。
對于UOSM校準,校準后直接測量Through校準件,這時網絡分析儀就把Through直接當成一個被測件來處理,測到的插損和相位就是這個校準件實際的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UOSM校準非常適合兩端為不同接頭類型的器件的測試。例如一個被測件的輸入是N型接頭,輸出是SMA接頭。在測試這種器件時,可以在網分的一端使用N型電纜,另一端使用SMA型電纜,校準的時候,可以在N型接頭這邊使用N型的Open、Short、Match校準件校準,在SMA型接頭這邊使用SMA的Open、Short、Match校準件。在校準Through的時候,使用任意一個質量較好的N-SMA轉接頭即可,校準完之后,參考面就是電纜的N型接頭和SMA型接頭的末端。因此UOSM校準方法也可以用于測試一些接頭適配器和射頻電纜。
另外UOSM還有一個優點,假設兩個人,分別用不同的Thru(不一定要是校準件級別的,只要是正常的轉接頭即可)去校準,當然Open、Short、Match是一樣的,最終的校準結果是一致的,因為根本不需要“告訴”儀器Thur的特征參數,Thru可以是任何互易的轉接頭。
首先這里要強調,用校準件去驗證,實際測試的結果不是“理想”參數,而是校準件“特征數據”。
因此直接測試Open,并不是在史密斯圓圖最右端開路位置的一圈點,而是一個沿等駐波比圓,向源(generator)方向的一條曲線。這是因為如圖3中的開路校準件實際上是一個寄生電容串聯一段有損傳輸線,對于不同頻率傳輸線引起的相移(包括損耗)是不一樣的,因此聚在一起的數百個掃頻點,每個點的頻率是不一樣的,相移各不相同,就顯示成一個曲線了,如果看S11的相位,也不是0度,原因同上。
同理如果測試Short校準件的S11,看到的也是在史密斯圓圖左端短路點附近,沿等駐波比圓,向源(generator)方向的一條線,曲線的長度和掃頻范圍有關。
至于Match,由于目前的網絡分析儀一般把它當作理想50歐姆匹配來處理的。所以校準完再次接上Match校準件,其反射系數非常低,一般能達到-60dB左右,這個值可以理解為“有效系統數據”即補償后的剩余誤差。值得注意的是,對于Match會有一個特殊的所謂“記憶(re-recognition)”現象,也就是說用某套校準件校準,如果還是測剛剛校準用的那個Match,反射系數可以到-60dB左右,如果換任何其他一套校準件中的Match,都不可能達到-60dB,一般只能達到-30dB左右。這主要是因為,低頻段的網絡分析儀都把Match當作理想50歐姆,校準算法僅僅根據當前測試的這個Match的結果來補償,而實際上每個Match的物理特性都是略有差別的,因此換上另外的Match就不可能達到-60dB左右的反射系數。當然理想的50歐姆也是不可能實現的,這也是影響測量不確定度的一個因素,目前商用網絡分析儀在測試反射系數,特別是反射系數特別小的器件的時候(-25dB到-35dB),不確定度一般都能達到2-3dB。
因此有必要再次強調,任何匹配校準件真實的S11(反射系數)達不到-60dB,一般只有-30到-40dB左右。在校準時,系統將它當作理想的匹配,就得到了-60dB這樣低的結果。
現代網絡分析儀也支持用S參數包來定義校準件,如果采用S參數包文件定義,校準后再測量Open,Short和Match,測量的結果就和S參數定義包里面的數據完全一樣。特別指出這時候在用剛剛校準用的Match校準件接上去,一般也就是-30dB左右(和定義Match的S參數包文件一模一樣),不再會出現-60dB的“記憶效應”現象。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商用校準件通常只是對Open、Short、Match使用S參數包,對Through還是使用有損傳輸線的模型。這主要是由于傳輸線模型已經能比較精確的描述其特性了,由于Through是2端口器件,必須是有S2P文件,而如果用了S2P文件,文件的參數必須和校準件的連接的方向有關,而實際中也不方便規定校準的時候Through的連接方向。
TOSM校準完之后,Through校準件不拿掉,直接測試S11或S22,此時測得的是有效負載匹配(可以當做接近理想50歐姆)串聯一段有損傳輸線的結果,如下圖所示,是在史密斯原圖中心匹配點附近的一個小圓圈,隨著頻率的變化呈現一定的復數阻抗特性,逐步偏離50歐姆原點。由于Through校準件是當作理想50歐姆的有損傳輸線來處理的,沒有考慮Through本身的S11反射,這個值換算成反射系數用dB表示仍然很小,一般網絡分析儀在8GHz以下,仍然有-50dB左右。
當然,如果校準件采用的S參數包文件,這時候的試S11或S22一般也只能到-30dB左右。
TOSM校準在測量直通時,仍然要測試S11和S22,并對其補償,因此校準之后,對當前使用的這個Through校準件也有所謂“記憶(re-recognition)”現象,此時換成另外任何一個Through之后,都不可能達到-50dB的回波損耗的,甚至僅僅把當前這個Through換一個方向連接,也達不到-50dB這個量級。
但是USOM對Through的S11和S22沒有做測量和補償,Through甚至是未知的,更沒有把它描述為一個理想有損傳輸線,因此就沒有所謂的“記憶(re-recognition)”現象。校準完之后,直接測試Through,其S11和S22就是這個Through本身的端口反射系數,一般在-30dB以下。但是這才是合理的,TOSM校準后的結果實際上是“記憶(re-recognition)”效應的結果,是過于理想化的儀器的剩余誤差,不能反映校準件和系統的真實特性。
雖然UOSM校準之后,直接測試校準件的結果沒有TOSM那么理想,但是UOSM才是更精確的校準方法,其結果更能真實的反映校準件的特性。
總而言之就是:UOSM校準以及S參數包定義的校準件模式,校準后直接用校準件驗證的結果更接近真實情況,但是結果不是那么好看。
TOSM校準(并且在沒有正確定義thru的情況下)以及理想的match校準件定義模式下,直接用校準件驗證的結果過于理想,但是很討人喜歡,具有一定迷惑性!
審核編輯:湯梓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