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無人機巨頭大疆創新正準備新一輪10億美元股權融資的消息曝光。隨后,多家媒體報道稱,與一般公司的私募融資不同,大疆的融資采取了競價方式,并規定用D股認購作為投資資格。針對融資相關報道,大疆創新目前對外回應“不予置評”。 雖然這次大疆的融資方式引起不少爭議,但據稱仍有近百家機構爭搶認購,金額較計劃融資額超出30倍。而這次大疆的“融資奇景”讓人“漲見識”之余,也讓無人機風口話題再度興起。
資本爭搶“獨角獸”
針對大疆的競價融資方式,外界褒貶不一。有投資者認為大疆此舉有“擾亂市場、破壞規則”之嫌,也有創業者覺得,這正體現了大疆的實力。在產業經濟評論家洪仕斌看來,大疆的競價融資模式既創新也合理公平,并得到了應有的價值體現。
洪仕斌分析道,中國無人機現已應用到方方面面,市場被看好是其一,而像大疆這樣的無人機企業,其領先價值也是有目共睹,所以大家才會在融資方面產生了這樣的商業邏輯。
根據“全天候科技”從潛在投資者處獲得的信息顯示,2015-2017年,大疆營收分別達59.8億元、97.8億元、175.7億元人民幣,凈利潤則從14.2億元躍升至19.3億元和43億元人民幣。
顯然,沒有投資者會想放過業績過硬的大疆。另一方面,像大疆這樣占據全球70%以上無人機市場份額、估值過百億美元的無人機獨角獸企業也屈指可數。
無人機風口再起?
雖然大疆備受資本追捧,但并不意味著無人機風口仍未過時。在業內人士看來,無人機產業風口早已過去,并將在行業應用有更突出的發展。有無人機行業人士對時代財經指出,無人機行業自2015年達到融資巔峰到2016年經歷洗牌期之時,包括資本和企業都開始變得更理智了,不再盲目追求所謂的“風口”。
據前瞻研究院產業數據,2015年國內無人機企業進行了24次融資,融資總額超過17億,而2016年由于政策法規條款導致面臨嚴苛監管,融資額度驟降為8.5億,無人機行業可以說是進入“寒冬期”。
而隨著政策的逐漸明朗、行業格局逐漸清晰,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國內無人機企業融資已超20家,融資約為20億。
IEEE會員、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協會無人機領域專家朱曉蕊在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亦表示,“所謂的風口已經過時,意味著這個產業已經穩定。但是無人機從應用來講還只是撕開了一個小口而已。”
下一站:行業無人機市場
事實上,大疆早已不滿足于消費級市場的成就。大疆官網顯示,目前大疆的客戶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無人機和影像產品分為消費級、專業級、行業級和系統模塊四個部分,行業應用使用場景涉及農業、能源、公共安全、建筑、基礎設施等。保住現有市場的同時,大疆也在積極拓展應用市場。
在行業應用類市場,增速最快的領域是農業植保無人機。艾瑞咨詢預測,到2025年,國內無人機市場總規模將達到750億元,其中行業應用農林植保約為200億元,安防市場約為150億元,電力巡檢約為50億元,而用于航拍娛樂的消費級市場為300億元。
去年12月,大疆發布了三款農業植保無人機:MG-1S Advanced、MG-1P系列(MG-1P、MG-1P RTK),參與農業無人機競爭。
去年年底,大疆創新總裁羅鎮華在廣州財富論壇上表示公司計劃在未來兩三年不考慮盈利,以尋求在行業應用領域的擴張,尤其是農業植保行業。
相比起大疆,國內的無人機制造企業極飛科技在農業植保行業的投入要更早。極飛有關負責人對時代財經表示,其目前在國內的農業植保無人機市場已占據50%以上份額。
據極飛方面介紹,為培育市場,極飛從一開始的側重點就不是銷售產品,而是服務,為農戶和代理商實地解決產品問題。如今的極飛更愿意將自己定位為農業科技公司,而不是無人機企業。據悉,極飛將AI技術應用到無人機上,其產品不但可以為不同農作物病蟲草害匹配最佳噴灑方案,還擁有故障預判功能。
“無人機的很多技術實際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結合領域的通用技術,未來的想象力無限。”朱曉蕊對說道。
評論